過度防疫 ,層層加碼 ,割斷了思鄉的情,寒了游子的心。
針對這種現象,中央政法委官方賬號發文指出:就地過年”層層加碼“一刀切”,是荒腔走板、懶政怠政,實際埋下治理隱患。

第一:層層加碼“一刀切”看似“追求完美”,實際是荒腔走板。
層層加碼“一刀切”,把一域置于全局之上,直接切斷了所有人過節回家的路,這么做的初衷到底是什么,真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。
“一刀切”是把“嚴格防疫”好事辦壞,無異于給一域加蓋“圍城”,讓外面符合政策規定的游子有家難回,讓里面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陷入緩滯。其過程更是充滿了蠻橫,讓老百姓怨聲載道:本應倡導勸說,卻一張口就是“上面要求”“文件規定”;本應分類施策查驗手續,卻動不動就堵路截車,強行驅離……
目的“迷惑”、手段“粗糙”、過程“驚悚”,即便達到了目的又如何?寒了百姓的心,損害政府的形象,削弱黨的權威,“一刀切”不是“追求完美”,而是對國家政策的“高級黑”。
第二:層層加碼“一刀切”看似“主動作為”,實際是懶政怠政。
層層加碼“一刀切”也是另一種不作為。
層層加碼“一刀切”則是懶得動腦子,畢竟層層加碼比層層分解要簡單,一禁了之比動態優化要輕松:中央下了文件,就依葫蘆畫瓢,畫得好不好、像不像不提,先畫得大一圈再說!不僅如此,還要冠以“深入貫徹”“嚴格落實”的名頭,看似態度端正,實際是當“甩手掌柜”,把肆意妄為的“球”往下面踢,把蠻橫粗暴的“鍋”往上面甩。
我們需要謹記,走好政策從出臺到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并不是輕輕松松的事,無論什么形式的慵懶,都可能使好政策變了形、走了樣、離了譜。
第三:層層加碼“一刀切”看似“嚴上加嚴”,實際埋下治理隱患。
危害表現在基層,問題的根子卻往往在中間。地市層面,常常成為政策變形走樣的“始發站”,對那些層層加碼“一刀切”的現象溯源,不難印證這個結論。
如果市域怠于履行治理職能,熱衷喊口號、甘當“二傳手”,則易埋下政策實施和現實情況脫節的治理隱患。進一步看,無論是“回家過節”全民熱議的焦點話題,還是常態化防控的久久為功,市域都是穩住抗疫戰略成果的“基本盤”。不斷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,發揮好市域的政治經濟資源優勢,在政治、法治、德治、自治、智治的框架內“便宜行事”,才能確保風險不外溢,真正做到疫情防控的“嚴上加嚴”。
讓人人都過一個幸福節,這不僅考驗著一個城市的精神和溫度,還考驗著市域治理的能力和水平。畢竟,讓長途歸鄉者感到暖心,讓外來建設者產生歸屬,這是每個治理者應該做的,也是必須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