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即便是把孩子保護得再好,孩子只要是和其他人接觸,都有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委屈和傷害。就比如被別人打這件事,基本上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遇到。孩子最開始在被打的時候,以他的力量可能不能夠反擊回去,這時候可能就會向家長求助。如果孩子說“我被人打了”,家長的反應是特別重要,這決定著他以后的性格。

如果家長的第一反應是“為什么人家不打別人就打你”,孩子會變得甘于忍受
有一次,我在公園散步看見了這樣的場景,一個孩子哭著向家長說委屈,他被其他小朋友打了,還要拉著家長替他出頭。沒想到這位家長說了一句這樣的話“為什么人家不打別人就打你”。那孩子聽了家長的質問哭得更兇了。那位家長也更生氣了,恨鐵不成鋼地繼續指責孩子,并且覺得孩子太弱了。當然,我是體諒家長因為孩子不能自保時生氣的心情。但是,家長在聽到孩子被打的消息以后,第一反應是指責孩子,并且讓孩子覺得他被打是他的過錯。那么孩子以后再被欺負,就只會在自己身上找問題,性格容易變得甘于忍受,
如果家長的第一反應是“咱去找他算賬”,孩子會變得更加張揚
有些家長是個急性子,只要一聽到孩子被人欺負了,就要拉著孩子去討回公道,而不是先冷靜的分析這件事。當然,這樣的家長喜歡快意恩仇,遇到事情速戰速決,而且絕對不可能讓孩子吃虧的,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跟他統一戰線的。家長的這一種反應雖然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,也能盡快的安撫孩子。可是,真是家長這種“護崽”的心理太過明顯,可能會讓孩子以后變得有恃無恐,喜歡找家長撐腰,個性也會變得更加的張揚。孩子張揚的性格,可能會讓孩子以后不會處于弱勢,但他有可能會主動招惹、傷害別人,所以家長要多多留意,這對孩子來說并不是好事。
如果家長的第一反應是“發生了什么事?需要我幫助嗎”,孩子會變得更加穩重
家長在聽到孩子被打的時候,如果能讓孩子先冷靜下來講清事情的經過,然后再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,接下來再決定處理事情的方法。有助于幫助孩子以后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慌不亂,冷靜的處理問題,也不會過多的依賴父母的力量,這樣長大的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更加穩重,不會過于沖動,也不會過于懦弱,還會有條有理的向周圍人求助。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也不會變得很焦躁,或者很跋扈,更能經得起事兒。